2020年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交流会在贵阳召开
12月10-11日,全国农技中心在贵州省贵阳市组织召开了202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交流会。会议贯彻落实2020年全国省级种子站长会精神,总结去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各地品种区试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品种区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提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品种区试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会议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切实筑牢种业管理和技术支撑根基,推动多渠道试验统一归口管理全面落地,促进品种试验审定多元化发展,融合信息化与试验全流程管理,完善品种试验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品种试验审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公正性,为保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期间全国审定各类型品种1.68万个,比“十二五”增加117%。审定品种中,水稻和玉米是审定的主体,共占82.0%;绿色优质专用品种占比近20%,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种源。
会议认为,新《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品种审定试验渠道拓宽、试验周期缩短、审定标准分类满足多样化需求,再结合引种备案制度的实施,短期内进入市场的品种数量迅速增加,出现阶段性“井喷”现象,农作物品种供求关系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缺品种”进入到现在“品种多”的新情况。这是种业创新成果不断累积、新《种子法》实施、种业“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和必然结果。当前,最大问题是品种同质化严重,多出来的是低水平重复的品种。下一步品种区试审定工作要严把审定关、试验关和标准关“三道关”,从严品种试验审定技术要求,下力气解决好品种多且同质化严重问题。要加强国家省两级试验审定协同,强化联合体和绿色通道试验监管,尤其是联合体试验监管。
会议强调,品种区试作为品种选育推广的关键一环,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品种区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着眼于新时期筑牢国家种业安全底线,加快解决品种同质化问题;要着眼于新阶段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品种试验整体质量水平;要着眼于新时代种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强化品种试验能力建设。
会议要求,新阶段特别是2021年,要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统一归口、分类管理原则,统筹抓好各渠道试验组织管理。二是全面推进品种试验信息化建设,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提升品种试验能力水平。三是优化区试审定评价指标,推动品种审定由从“宽”向“适度从严”转变。四是健全品种退出机制,适时启动品种撤销审定工作。五是创新品种展示评价体系,加强各省种业事业机构协同配合,助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就现代生物育种作了专题报告,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出席会议并讲话,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向青云参会并致辞。全国省级种子站品种区试主管领导和相关科室人员、品种试验主持人等参加会议,北京、河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陕西8个省种子站和大豆有关专家分别就区试工作和大豆生育期组研究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就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优化、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优化、联合体试验管理等进行了专题研讨。
2020年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在合肥举办
2020年11月6-7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国家农作物品种信息化技术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种业、农技)站(局、中心)品种科科长,负责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统计人员,各作物国家区试主持人、抗性鉴定牵头人、DNA指纹检测技术负责人、种子样品收发编码负责人等,共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区试信息化是品种区试适应“放管服”改革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技术武装品种区试,从而实现试验管理自动化、数据采集网络化、分析处理智能化、品种评价规范化,有效解决人手少工作量大和试验过程监管难的问题,有效支撑国家和省两级试验的组织协调;是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品种试验审定的制度优势,借助全国区试体系力量,建立精准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表型数据库,为提升我国育种效率和加速育种技术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是更好地服务农业增产增收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区试信息平台整合品种试验数据和跟踪评价数据,为品种使用者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品种信息和可视化、智能化的查询检索,最大限度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培训班就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信息化现状、品种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区试信息平台用户中心、参试品种申报子系统、试验管理子系统、品种推广面积统计子系统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培训和实操演练。培训班还就提升品种推广面积统计工作、推进国家省两级区试体系信息化衔接进行了研讨。
参训代表们表示,此次培训举办的非常及时,标志着区试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品种区试开始步入信息化、数据化时代,有利于区试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试验水平和工作效率。